展示和分享
初版文字内容源于知乎用户@刘文龙。刘文龙,农学博士,曾通过知乎专栏科普土壤学的知识。
古希腊人认为水火土风是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而古代中国则认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也就是我们说的五行(孙悟空就被压在五行山下。。)。土,就是土壤。
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在肥沃的土壤上,植物生长的也会格外旺盛。在土壤肥沃的地区,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因为肥沃的土壤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食物。
但是,你是否真的了解土壤?这看起来极为普通的物质里面,是否有不为我们所知的秘密呢?
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探索土壤的活动,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答案。
我们平时讨论的土壤,到底是什么呢?从不同角度看,定义是多种多样的。
在农业研究者眼中,土壤是为作物提供物理支撑、水分和养分的载体;
在生态学家眼中,土壤是提供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在环境学家眼中,土壤既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又是天然的污水净化器;
……
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到的土壤定义是也不同的。为了更好的揭示土壤的含义,我们从不同尺度来探索土壤的定义。
全球尺度: 土壤是地壳上层与大气交界的部分,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接纳、储存和调整降雨分布。
流域尺度: 土壤是区域内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主要场所,植物生长、流域产汇流和植物蒸散发均在土壤中发生。
宏观尺度(Macroscale): 土壤是一种含有水分、气体、固体和生物质的多孔介质。
微观尺度(Microscale): 土壤是矿物微粒、有机质、溶液、土壤气体和微生物的混合物。
通常人们讨论的土壤都是从宏观角度定义的。也就是:土壤是存在固液汽三态且含有生物质的多孔介质。
[小提示: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更立体的理解。]
地球的地壳表面除了土壤,还会存在沙漠、戈壁和岩石等其他地貌。如果从广义上来比较,土壤与其他地貌成分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大部分固体颗粒都是矿物质。但是,土壤最独特的特点在于,土壤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首先,土壤中存在水分、营养盐和必要的土壤大气,这些条件为土壤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能量和生长环境。
其次,土壤生物的代谢和死亡能够产生和补充土壤有机质,这部分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生化性质非常重要。
问题:沙漠是不是土壤?
地球表面覆盖的土壤层是怎么来的呢?这个事情要从头说起就要回到40亿年之前……
大约40亿年前,一连串的偶尔中,地球呱呱坠地。当时的地球还只是一团气体与尘埃,在其后的10亿年间,地球逐渐冷却、凝结与固化 (图1),出现了大气、海洋和陆地。
由于有太阳辐射和地球大气,地球存在降雨、降雪和风等气象现象。日积月累,降水和风将陆地上的岩石侵蚀成岩石碎屑,组成了土壤的最原始成分。但是注意,这些岩石碎屑还不是土壤,因为按照定义,土壤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大约30 ~ 35亿年前,又是一系列的偶然因素,地球的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细菌(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从此开启了地球的“新时代”。又过了无数年,这些肉眼无法观察的微生物从海洋、河流、湿地进入陆地,存活在岩石碎屑中。这些“前锋军”的出现也标志着“有生命的”土壤诞生了。
最初出现在土壤中时,细菌的结构很简单,而且只能靠“晒太阳”养活自己,被称作“生产者”。当生产者的数量足够多时,很多微生物发现吃活的细菌效率更高,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消费者”。当生产者和消费者死亡后,岩石碎屑中就存在了很多生物残留物 (residue),一些微生物能够消化这些残留物,维持自己的生长;同时将残留物转换为生产者可以利用的无机物,这些清道夫被称作“分解者”。至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形成了一个首尾相连的循环;太阳就像汽车发动机一样,推动这个循环不停的运行(图3)。随着循环的增加,岩石碎屑中的生物越来来越多,逐渐变成了现代的土壤。
让我们把尺度拉小一些,看看现存的土壤是如何形成的?正如楼房需要基础一样,土壤也需要一些岩石碎屑作为“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来自岩石的侵蚀,主要途径包括风蚀,水蚀,酸雨,微生物作用等等。成土母质被风或者水搬运并堆积到某处后,就准备好了下一步的土壤演进。
成土母质准备好之后,土壤生物开始发挥作用。跟上述类似,生产者是先锋,消费者和分解者紧随其后,形成完整的生物链。随着生物链的不断循环,其产生的生物质越来越多,生物链也变得更加复杂(图5)。值得注意的是,分解者降解生物排泄物和残渣时,除了自己使用,还会残留一部分形成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能够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肥力和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是土壤形成的重要标志。至此,成土母质演进成为“存在固液汽三态且含有生物质的多孔介质”。
3. 土壤的宿命
人有生老病死,土壤也不是永恒的。同样在降水与风的侵蚀下,土壤颗粒继续前行,在某个低洼地、河流或者湖泊沉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土壤颗粒被逐渐压实、变质,最终重新形成岩石。
至此,尘归尘,土归土,万物循环,动态平衡。
方案\计划
导言:
在我们生活的陆地表面,大部分地方都覆盖着一层土壤。这些土壤是绝大多数植物生存的必需,有肥沃土壤的地方,就有勃勃生机。
这些土壤是在地球形成之后的几十亿年过程当中生成的。他们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人类文明。
华夏文明就建立在黄河流域的沃土之上,绵延至今,跨越5000多年的漫长时光。
可是,你们是否知道,土壤从哪里来?土壤是什么?土壤里面又有什么?
是否知道,土壤于我们个人和整个人类群体又有怎样的意义?
part1:土壤是什么?
土壤是什么?
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又好像很难回答。
如何来给土壤下一个定义,说明土壤是什么呢?
尝试写出土壤的特点,然后说一说你认为土壤是什么?
外观特征 | 成分 | 功能 | 其他特点 |
? | ? | ? | ? |
part2:对比不同的土壤
展示学生搜集的土壤样本。
猜测部分土壤样本的来源。
对比不同土壤的具体差别。
对比典型的土壤样本,不同环境的土壤有什么区别(河道,耕地,山地缓坡,树林等)
part3:实验探究:土壤里面的成分
(制备实验用具在课前完成)
领取实验说明书:
检查实验用具和材料
确认实验步骤
设置小组分工
按照步骤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part4:阅读-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part5:土壤关系到那些事物?
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尽可能多的和土壤相关的其他事物。
展示土壤的关系图谱
part6:观看视频,了解土壤与我们的关系
part7:污染和保护
2014年《全国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公报》显示,中国16.1%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逐年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重金属包括一些对人或动物有害的金属。如果土壤被重金属污染,生产出来的食物就可能携带这些可以使人致病致残致死的重金属。
part8:综合性探究:不同类型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探究指南下载链接
ps:
1、中国土地学会徽章
2、土壤的百科介绍(百度)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第一次活动在2014年11月间完成(时光荏苒!),当时由北卡在读博士刘文龙进行了一次半个小时的在线分享。(比知乎live早一年吧)。线下对接学校为温州南浦实验中学,线下教师是知乎用户@白小烦。
详细活动内容可见本人在知乎专栏发布的两篇文字。
土壤学知乎专栏: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