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和分享
作为一个教师,我经常想象能够把孩子们带到真实的自然中去观察,真实的社会环境里面去体验,我也经常想象能够把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请到学校里面,站在讲台上来为孩子们讲述那些奇妙有趣的知识……我希望孩子们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够尽量距离这些知识近一些,希望他们接触到的知识不仅仅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更多的途径。
在学校里面,大多数情况下学习是单调而又枯燥的(依靠部分有自觉意识的老师才能得到改善),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讲解,反复的练习,无尽的测试来实施教学。然而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并不能代替在真实环境中的体验,为了考试和解题而学习,是抽象的,是脱离了生活实践的,是不完整的。
基于这个观念,我设计了开动网。
简单的说,开动网是一个提供教育活动的网站,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来这里,可以找到适合他们参与的各种活动。不管他们是喜欢科学探索,是喜欢艺术创作,是想了解社会的规律,还是想了解自然的秘密,他们都能从这样一个网站上找到他们想要的。
同时这个网站支持拥有各种资源的社会机构、团体、个人为儿童提供活动内容,活动场地,活动支持;支持家长们联合起来创建活动。通过把不同的力量融合起来,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中,构成一个多个参与方的教育共同体。
……
‘开动网’定义为一个旨在联合社会力量开展活动以为少年儿童提供教育机会的互联网社区,我们设想通过为少年儿童提供活动性内容来改善教育现状,解决教育问题。通过把这个网站建设一个可以连接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支持者的桥梁,去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
人的学习来源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当我们的孩子在学堂上读着书本,听着老师的讲解,却缺少直接的观察,操作,实践的话,这种经验是不完整的。书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广阔的的世界,却不能让我们真正认识广阔的世界的。要真正的认识,还需要直接的观察和体验。
“kidoooer-开动”的含义?
“开动网”的域名kidoooer,由kid,do,和词尾的er组成,代表了儿童,行动和为儿童行动的人。
“开动网”的目标是希望能将互联网已有的同城活动模式上发展成为一种专注于教育活动的互联网教育模式,聚集和挖掘城市中的教育资源,并通过网络传播和分享,以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降低需求者获取资源的成本。
更加宏伟的目标则是成为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座桥梁,联合三方面的力量共同去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开动”想做什么?
为儿童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课内外活动。
寻找能够并且愿意为儿童提供教育上的帮助的人。
搜索和发现更多可用于教育的资源,并将它们添加到教育活动之中。
寻找更多愿意支持教育的力量,并努力将这些力量汇集起来。
帮助儿童在活动中获取更真实的教育体验,在活动中发展自身的能力。
……
开动网的终极目标是建设一个用来支持以上行动的网站,通过网站作为中间力量,寻找,挖掘, 聚合,分享各种资源,通过持续性的行动来解决以上问题。随着“开动”的成长,我们可以期待它能做到更多。
简单说,就是构建一个以教育为核心的社交网络。
通过什么方法去改变教育?
第一是给儿童提供活动内容(非课堂教学活动)。
第二是通过活动和网站分享我们能提供的教育资源。
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活动是教育的好方法,是发展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好方法。除了课堂教学,教育活动还应该有其他形式。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多维度的设计,多力量的参与,可以让儿童从中体验和发现更多内容。
通过提供活动,创造更直接有效的教育机会,通过提供活动,传播和共享更多的教育资源。
参考:德国幼儿教育
提供何种活动?
一次展览,
一个参观机会,
一次体验式学习之旅,
一个聚会,
一次公益课程,
一次户外探险
……
这些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活动,而随着网站的发展,我们可以互相支持,互相激发灵感,就会有更多充满乐趣的活动出现。
需要哪些资源?
资源既可以来自线上,也可以来自线下。
第一是“人”,每一个用户都是活动潜在的发起者,组织者,支持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受益者。人是核心资源,有人就有其他的资源-专业性知识,可连接的社会资源。
第二是用户创作和分享的内容。不管你拥有的是某一方面的知识,还是一种特别的技能,还是其他什么内容。
第三,是资金,是物质支援,是可以保障活动可以实施和进行的物资。包括资金,场地提供,器材道具。
内容的模式
活动划分为两部分,线上部分和线下部分。
线上部分包括活动专题、活动计划、相关资源和报名系统;线下部分则将活动进行落地和本地化。
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一次完整的活动,每个活动划分为主题形态和活动形态,当一个活动被设计出来到组织执行之前,和活动结束之后都将以主题形态呈现,而活动执行过程则转化为活动形态。(transformers)主题形态相当于围绕某个主题构建的一个由主题页面和相关资源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被激活,从而成为一次活动。
教育将以活动的形式来展开,活动的进程产生的资源会在活动结束后继续以主题形态存在,这些资源可以在主题状态再次被激活到活动状态的时候重新得到利用。
主题形态下,网站访问者可以阅读主题内包含的内容,从而实现活动内容和资源的传播。
成本和收益。
活动并非一次性的,理想状态下,每一个活动可以重复开展,并不断完善。也就意味着一次活动的投入,会有很大一部分资源可以重复的利用。同时,通过网络的传播,活动的影响力可以更大。
活动资金将采用企业赞助和众筹模式进行募集,并保证主要用于活动的开展本身。
活动的收益可能来源于企业支付的广告费用和出售活动周边产品的盈利,以及可能开发的盈利性产品的盈利。(设想)
志愿者计划:
在网站建设期间,得到了很多来自豆瓣和知乎等社交网站的朋友提出的建议和反馈,他们对网站的构想和功能表示了支持,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他们对于教育的热情和乐于参与和贡献力量的决心。这样也坚定了我原本的一个想法,那就是希望招募到一批愿意支持教育,支持这个网站的志愿者,作为内容的提供者和为活动提供智力元素的支持。通过志愿者提供对网站自身和具体活动的支援,产生持续的推力,更快更好的构建起这个儿童活动网络。
详细计划:志愿者计划页面。
同城活动模式
国内已有的同城活动网站中,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成功的先例。依托豆瓣庞大注册用户群的豆瓣同城,也不能说成功。而其他一些类似网站,知名度和覆盖面都不够。这些事实表明,同城活动模式并不是一个热门被看好的模式,是一个目前看很难成功的模式。但是为什么要选择同城活动这个模式,而不是其他?
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需要一些来自学校之外的活动。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的思想古已有之,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教育恰恰是一个缺少实践活动的教育。学校之内,无法提供给学生足够多的实践机会,那么就需要家庭,社会的帮助。优秀的家长会尽可能的去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条件,这说明了家长对于教育活动有着强烈的需求。
同城活动,可以给儿童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可以让满足家长对于教育活动的需求,可以补充学校教育在实践性活动上的缺失,可以将家庭,学校,社会联结一体。
而提供活动,组织活动,分享活动,需要一个用以提供支持的平台,所以同城活动网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完整的活动流程
发起活动-----筹备阶段--------实施阶段-------结束,转为主题形态
多说几句:
教育的完成是由一个个连续不断的活动完成的,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就是把学习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学习活动去完成的。如果说具体的学习行为是学习的基本单位,教育活动就是经过组织和系统化的学习行为构成的结构单元。现在,这种结构单元更多的还是以教师组织的“课堂”为主,但我们希望,这种课堂的形式可以更多样化,多元化,通过引入外部的能量和资源,可以创造更好的内容,可以设计更科学合理的结构,这就有可能突破现有的模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
传承:
解决教育问题,第一自然是思考,第二则必然是行动。
关于教育,那些教育先哲已经思考研究了很多,他们留下的思想财富里面有很多闪光的珍宝。开动希望能够从这些先哲的思想中寻找到这些珍宝,在这个新的时代让他们重新发出光辉。
这个网站的设想,很多源于对前代教育大师思想,也希望能通过这样一个形式,向他们表达一个普通教育者的敬意。
目前的思想来源主要来自: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约翰杜威,克里希那穆提……
ps:以上诸位大师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只能从中采得极少的一部分,即和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有关的一部分内容。
几个启发了思路的网站
1、知乎/quora
知乎(quora)的成功证明,有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而通过网络分享知识是一个便捷的方法,而这些被分享出来的知识,完全可以成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2、美丽中国(TFC)
一个从顶级名校招收志愿者的ngo团体,得到了高盛和SOHO中国等企业的支持。启示:证明企业愿意与有影响力的的机构合作,推行公益行动,特别是教育方向的公益行动。
3、儿童创意行动(DFC)
风靡全球的儿童创意行动,发源于印度,目前在国内很多地区也非常流行。启示:儿童参与,儿童创造,儿童获益的活动将会受到儿童和家长的欢迎。
4、meetup
Meetup为人们相互联系提供了一个在线论坛,人们分享自己的兴趣,然后组成面对面交往的团体。启示:利用网络展开活动,网络化和本地化是可以进行结合的。
一些概念:
以下概念主要来自个人的构想,如果已经存在,也并不是我的抄袭。另外,这些概念还是略具雏形,漏洞还是很多,欢迎提出批评和建议。
1、分布式教育
互联网条件下的教育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对传统教育作出改变。(广播电视时代已经做到了一部分)分布式教育指的是学习者和教学者可以分散于网络中的不同节点,并通过网络联结,实现信息的交换,生成,加工。
2、协作式教育
所谓协作式教育重新定义了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关系,教学者和学习者不是固定身份,而是随着学习行为的发生动态定义。只有一个学习行为发生了,才会产生教学者和学习者。在学习行为过程中,教学者通过和学习者的协作,教学者和教学者的协作,学习者和学习者的协作,共同完成一个学习过程,实现学习的目标。
3、社交性教育活动
现阶段,实现分布式教育和协作式教育可能性不大,但是开动的模式则是一个前期的探索。我们将教育行为组织成一个独立的教育活动。通过网络支持,发起,组织活动,分享内容,回收反馈。这个过程需要有多种角色参与,包括活动设计者,组织者,支持者,参与者等。通过活动的组织,实现协作式教育的概念。而通过开放的网络支持,也可以部分实现分布式教育的概念。
……
传递我们的善意:
假如我们成为家长,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成长?
那么,我们现在就应该努力去创造这样的教育,去建设这样的环境。
通过开动网,如果你能提供一次活动给孩子们,你可以去做;如果你能为一个活动提供支持,你可以去做;如果你愿意带着孩子参加,你可以去做。而不管你做了什么,都在为创造一种好的教育而做出了贡献。
教育的核心是爱,而这种爱会在善意的传递中变得更加强大。
ps后记:
这个网站,大部分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请谅解因为个人的能力不足而产生的问题。这个网站并未使用复杂的技术,因为个人技术能力不够。这个网站也没有足够多的内容,依然是因为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个网站表达了个人的构想,但这个构想经过了一些人的检测,有理由相信,这个构想的方向是正确的。在此,我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加入其中,一个人能做到这样,如果有更多人呢?
附录:谁都可以享受世界一流的教育(萨尔曼·可汗)
我叫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是“可汗学院”的创办人和最初的教职人员。可汗学院旨在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之所以提笔撰写本书,是因为我相信现代的教学模式正处于千载难逢的变革之中。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变化的需求。被动的学习方法早已过时,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在处理信息时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根据年龄划分成不同年级,制定统一的课表,希望学生能在这种“一刀切”的课程中学到点什么。这种教育模式在一百年前是否是最佳的我们已无从考究,但如今我们可以确信,它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式,但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困惑,甚至是担心。光鲜亮丽的新技术不仅没有成为理想的教学工具,反而成了橱窗里摆放的无用装饰。
从传统教育向新教育模式转变需要跨越一道鸿沟。在现代世界的各个角落,每天都有学生陷入这道鸿沟之中。瞬息万变的世界从未停止过革新的步伐;但如今,教育制度的改革却如冰川运动般缓步前行,稍有不慎还会误入歧途。日复一日,随着一堂堂课的结束,学校的课程体系愈发与学生的实际所需脱节。
教育改革言之易行之难。但不管怎样,它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政客通过谈论教育改革来吸引群众的目光。而家长们更是对目前的教育之殇有着切身之感。他们既担心自己的孩子无法达到某种界定不清却又规范严苛的标准,又害怕孩子被同班同学超过,甚至担心世界另一端的学生比自己的孩子优秀。这一现象就像在争论宗教问题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坚持己见,却又拿不出足以让他人信服的证据。教育体系应该更严密还是更松散?现在的考试次数是太少了还是太多了?说到考试,我们如今的标准化考试到底是检测了学生们的长期学习效果,还是仅仅考察了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我们的教育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理解能力和创造思维,还是在继续一场毫无意义的游戏?
我们成年人同样担心着类似的问题。当系统性的教育结束后,我们的学习能力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又该如何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免思维变得懒惰和迟钝呢?我们离开学校后还能学习新知识吗?在哪里学?怎样学呢?
这些有关教育的探讨都是积极健康的,思潮激荡、辩论交锋无疑奠定了教育在我们这个普遍联系且充满竞争的世界中的重要地位。问题是这些关注和探讨并没有转化成促进教育改革进步的实际行动。如果说有什么行动的话,也只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这些政策可能有害而无益。
获得卓越的教育成果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许多优秀的教师和学校证明了这一点,但他们的成功很难被复制或形成规模。尽管人们在教育上投入无数金钱和精力,但这一领域并没有得到太多进展和显著改善。甚至有人开始怀疑,现行的教育体系到底能否有所改进。
更令人担心的是,没有看清问题本质的大有人在。实际上,教育的目的无关升学率与考试分数,教育的真谛在于帮助人们收获人生的果实;教育的责任在于挖掘人的潜力;教育的使命在于提升人的尊严。
媒体经常引用这样一个数据:美国高中生的科学和数学成绩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十三位。在美国人看来,这一排名无疑令人沮丧,但实际上,用它来判断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未免太过狭隘。在我看来,尽管美国的教学体制存在种种不足,但至少从短期来看,美国仍会在科技方面保持领先地位。那些有关排名的言论无疑太过危言耸听,我们大可不必理会,美国并不会因爱沙尼亚的学生更擅长数学中的因式分解就失去其优势地位。美国文化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力、企业家精神、乐观主义以及资本实力——让美国成了全世界最适合创新的沃土。这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聪明孩子来到美国,获得绿卡并留下来工作。从全球性的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出发,国家排名实际上也没有丝毫意义。
但如果我们不敲响警钟,骄傲自满的情绪就会让我们陷入无法自拔的挫败境地。但美国人的企业家精神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可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我们停止输送受过良好教育的创新人才,美国的领先地位就会受到威胁。虽然美国不断地为创新提供源动力,但又有谁能从中受益呢?是否只有一小部分美国学生获得了足够的教育能够应用于实践,而迫使美国企业不得不从国外大量引进高智商人才?是否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人会因缺乏工作技能而失业?
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技能或机会,他们无法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他们的潜力是否就因此被埋没甚至被引导至错误的方向呢?发展中国家的民主进程是否会因教育的缺陷和制度的腐败而走向衰亡呢?
这些问题涉及到实践和道德层面。我相信,全球教育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谁能料想天才会潜藏在哪里?也许在非洲的一个小村落中,有一个小女孩在未来会发现治愈癌症的方法。或许在新几内亚岛上,某个渔夫的儿子对海洋的健康状况有着深入的见解。对于这样的天分和潜能,我们怎能就此浪费掉呢?如今,拥有先进技术和教育资源的我们怎能不为这些孩子提供世界顶级的教育呢?而我们所要做的,只不过是怀揣梦想,鼓足勇气、大胆行动,让这一愿景成为现实。
然而,人们并没有付出实践,只是继续空谈教育领域微不足道的变化。由于缺乏想象力,或是害怕破坏现状,关于教育改革的对话往往浅尝则止,大众关心的不是我们现存教育制度的弊病,而是那些让我们熟知却被予以过度重视的标准,比如考试成绩和毕业率。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些标准不重要。只不过教育的重点是,一代又一代人能否具有足够的能力,具备生产的技能,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能否充分发挥潜力,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做出贡献。
既然我们提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一下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人们是怎样学习的?在数字化的今天,所谓的标准化课堂教学法——即在学校的课堂中听讲,回家后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是否适应当今的需求?为什么学生在考试后就会忘记他们本该牢记的知识?为什么走向社会的成年人感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实践存在严重脱节?这些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种种问题。然而,即便是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也仍要记住,哀叹教育的现状和付诸实践进行改革远不是一回事。
2004年,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一点我会在后文中予以详述),我开始对一些看似可行的教学方法进行试验。试验证明,在很大程度上,很多教学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换句话说,得益于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这些可行的方法表明,现存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可能的。
在种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试验中,有一种方法大获成功,那就是我在视频网站YouTube网站上发布的基础数学教育视频。当时我并不知道怎样以最佳方式呈现视频,也不知道这种方式能否获得成功,更不知道是否有人会看我发布的视频。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是试错法(没错,采用这种方法,是可以犯错的);另外,当时作为对冲基金分析师的我白天还要应付高要求的工作,时间极为有限。不过,就在短短的几年后,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虚拟教育这份事业才是我的激情和内心的归属所在。于是,在2009年,我辞掉了分析师的工作,并全身心地投入虚拟教育这个行业,正是这个开始成就了今天的可汗学院。
可汗学院这个名字看上去会让人觉得学院的规模很大,然而一开始,学校的资源可谓极为缺乏。整个学校只有一台电脑,一个价值20美元的屏幕录像软件和一块花了80美元购置的手写平板。对于那些图形和等式,我都是借助微软的一款免费画图工具完成的,而且经常画得歪歪扭扭。除了视频,我还以每月50美元的价格租了一个网络主机,在这个虚拟的主机上我尝试运行着一些收集来的测试软件。学校的教职员工、工程师团队、后台支持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只有一个人,而那个人就是我。学校运转的预算大部分来自我的存款。每天,我大部分的时间都穿着一件6美元的T恤衫,随意换着几条运动裤,对着电脑显示器讲话,天马行空地展望着这项事业的未来。 我的梦想并不是做一个点击率很高的网站,更不愿意看着自己倾注了无数心血的事业最终变成教育争论中昙花一现的失败案例。或许是我心存妄想,但我的梦想是创建一个持久的、具有改革推动效力的学院,这个学院是为世界服务的,我希望它能持续几百年,敦促我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可行的教育模式。
在我看来,现在是重新审视教育制度的绝佳时机。在历史长河中,新的教育机构和教育模式都是在转折时期应运而生的。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就是在北美殖民开始不久后成立的,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以及各州州立大学系统则是美国工业革命和美国领土扩张背景下诞生的。如今,我们仍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点的早期阶段,在我看来,这一转折阶段在历史上具有最为重要的意义,它就是信息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世界变化之快让创新思维和分析思维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技能,它们已不再是只有社会精英才具备的优势,而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过去那种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接受教育的情况必须得到改变。基于这些想法,我为自己确定了一个颇有野心的使命,借助当今现有的、但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技术手段完成这一使命。我的使命宣言就是: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费教育。
我的教育理念很直接,它源自我个人的愿望。我希望用我认为理想的教育方式教别人。也就是说,我想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学习的快乐,并让学生在了解宇宙万物时感到兴奋。在教授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想让学生掌握这两门学科的逻辑思维,更想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魅力。除此以外,无论是刚开始求学生涯的孩童,还是结束学业后想温故知新的成年人;无论是在书山学海中奋力拼搏的学生,还是想要努力训练保持睿智的老人,我希望他们都能从我的教育方式中获得同样程度的帮助,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
很 多时候,我们说得太多,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如果我们不满现状,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他。教育离每个人都很近,不管你是谁,总归离不开教育,我们这一代, 我们的下一代,甚至更加遥远一些的下下一代,总会和教育有一些关系。既然那么多人都不喜欢我们现在的教育,那么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我尽我所能做了一个网站,把空想部分变为现实,这证明一个人的力量也能做到很多。现在,我期待更多人一起来,那当然能做到更多。
现在,开动网仍然更多代表了一种想法,但是,有梦想,就要大声说出来,让更多人听到:dream is big,dream is strong。
【补充】
当然这现在还没有实现,几年过去了,这个想法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同时也没有看到真正可以实现这些想法的网站出现。所以,这个想法还在继续。虽然发育缓慢,但绝不会停止。
这里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几年之前写下的,那时候我还对PBL之类的教育概念一无所知,如今我依然一知半解,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向。所以,这里的活动也进化为类PBL的问题驱动型活动。一片雪花不会带来雪崩,但是雪崩之中每一片雪花都有自己的责任。当下的教育的诸多问题需要改变,希望改变能从每个身在其中的人的微笑努力开始。
(2020.5.11更)
方案\计划
关于我:
我是一个乡村教师,2001年入行至今。
大概是在2012年,我意识到活动对于儿童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开始设想应该有什么样的活动,如何设计,如何组织一次活动,活动会如何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开始想到一些活动的细节。当我在头脑中不断想着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主意。
但当我试图将想法化为现实的时候,我发现了很多问题。我到哪里去寻找足够的资源呢?哪里寻找伙伴?哪里去获取资金呢?
我只是个乡村教师……
梦想就在现实的困难面前搁浅了。但是我并不愿意放弃,我还是希望努力试一试,尽管我独自一人,但有时候一个人也得上路。我好歹也是读过几本成功学的书的人,我自然知道成功的路自然是不好走的,但是要成功就必须上路。
我觉得需要一个网站,我就开始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自学,开始动手建站,
我觉得需要有人支持,我就从一些社交网站上有事没事发发"广告"。
我觉得需要资金,就开始节约闹革命……(2015更:攒了好几万块了,可惜买房子交了首付)
这一路走下来大概就到了今天,虽然现在能看见的是一个很不成熟的网站,但是这对于一个在三年前连什么叫代码都不知道,而且英文巨烂无比,数学也不灵光的,几乎没有可能成为程序猿的一个人来讲,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就。
其实网站本身并不重要,在技术上实现它几乎没有困难,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对活动的意义,活动的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很多人,很多网友,也有线下的朋友,尽管我如今还是一个人在维护和完善这个网站,但是我感觉到我不再是孤军作战,很多人都给我很多鼓励,提供过帮助,他们让我更加相信这个想法的价值。
开动网作为一个个人站点,承载了我的梦想,同时我也欢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实现它。
学习的活动化
一切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而学习知识的目的也在于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但现在的学校教育却又严重脱离了生活实践,把学习知识变成了一种抽象的过程。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