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写自然观察笔记
PBL项目
类别:PBL项目
类型:自然
费用:0
年龄:6-7
地址:哑鹿沟小学
时间:2022-04-20

展示和分享

如果你喜欢河流,喜欢树木,喜欢藏在草丛里的可爱小虫,喜欢林间的小鸟。

那么,这个活动很适合你。

我们会带上放大镜,照相机,还有纸和笔,做好防护,出发到自然里去,去树林里,去小河边,去山坡上,去无尽的田野之中,寻找有趣的动物或植物。

去访问他们的家,了解他们的朋友,和他们做朋友。


我们的自然观察笔记

lADPJxDjxtSkADTNA8DNBQA_1280_960.jpg_720x720q90g.jpg


lADPJv8gThHA-QPNBQDNA8A_960_1280.jpg_720x720q90g.jpg



lADPJxRxRWk96O_NA9vNBQA_1280_987.jpg_720x720q90g.jpg


lADPJxRxRYHWL9bNA8DNBQA_1280_960.jpg_720x720q90g.jpg



lADPJxuMQuw5WE3NAgrNAtA_720_522.jpg_720x720q90g.jpg


lQLPJxacMtyW7K_NDbTNCbCwLPyzfuotihQDAPty04AzAA_2480_3508.png_720x720q90g.jpg

除特别声明外,活动分享和方案均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活动方案设计

核心问题:

如何更好的了解你所感兴趣的自然对象呢?

预期产品:自然观察笔记
关键词语:自然观察
时间规划:4周

----------------活动方案--------------

“一个人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  江崎玲于奈

说起自然教育,可能大家都已不再陌生。作为目前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教育简单来说即是给予孩子一个真实的自然情境,让孩子得以在其中充分沉浸和专注地认识自然的事物,在恰当的引导之下,打开身心去感知和认识这个身边的“习以为常”的外部世界。

自然笔记作为自然教育的形式之一,是一种通过手绘图文的方式,来记录创作者在自然及生活中所看、所想、所感的表达形式。这是一门看似简单却蕴涵着丰富内容与多项能力养成的课程,我们所熟知的达·芬奇、达尔文等博物学家们,都曾运用自然笔记的图文记录方式来呈现他们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收获与发现!

活动方案设计1(原创非专业版):

如果你喜欢河流,喜欢树木,喜欢藏在草丛里的可爱小虫,喜欢林间的小鸟。

那么,这个活动很适合你。


带上放大镜,照相机,还有纸和笔,做好防护,出发到自然里去,去树林里,去小河边,去山坡上,去无尽的田野之中,寻找有趣的动物或植物。

去访问他们的家,了解他们的朋友,和他们做朋友。


1、自然是什么?

尝试给自然下一个定义,说说个人对于自然的理解。

2、播放关于自然的视频短片。


3、自然包括环境和生命,环境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菌类)


4、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自然?


5、关注自然,观察自然,可以建立我们和自然更和谐的关系,也可以从自然中获取无尽的知识。


6、自然观察者测试:我的植物朋友

在一张3*3的格子纸,根据记忆画出自己熟悉或者喜欢的一种植物。


要画出一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如果没有可以不画)


说一说,这种植物对于你,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对照图片,比较一下画出来的植物和实物的相似度。


7、开启自然观察者之门,了解观察笔记是什么?


8、欣赏“自然观察笔记作品”


9、实际观察,完成笔记。



活动方案设计2(人工智能版deepseek—r1)

“春日自然观察笔记”

**适用年级**:小学五、六年级  

**总课时**:4课时(每课时40分钟)  

**学科整合**:语文、科学、美术、劳动教育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探究能力、审美与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意识  


**第一阶段:启动与指导(1课时)**  

驱动问题:“如何用观察笔记记录春天的自然之美?”


 **活动设计**  

1. **情境导入**(10分钟)  

   - 播放春季自然景观视频(如植物发芽、昆虫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春天的变化。  

   - **提问**:“如果我们想记录这些自然变化,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出“自然观察笔记”概念。  


2. **学科整合学习**(20分钟)  

   - **科学**:教师讲解自然观察的方法(如五感观察法、连续观察法)。  

   - **语文**:分析经典自然观察笔记片段(如法布尔《昆虫记》),总结笔记要素(观察对象、时间、现象描述、疑问)。  

   - **美术**:展示自然笔记范例,分析如何用绘画辅助记录(如植物结构图、色彩标注)。  


3. **任务布置**(10分钟)  

   - 发放“自然观察笔记框架表”(含日期、地点、观察对象、文字描述、绘图区、疑问栏)。  

   - **分组任务**:每组选择校园内一处观察点(如花坛、菜园、树木),确定观察对象(植物/昆虫)。  


---


### **第二阶段:观察与记录(1课时)**  

**实践目标**:**“用科学方法完成一次自然观察,并记录初步笔记。”**  


#### **活动设计**  

1. **劳动实践结合**(20分钟)  

   - 学生携带工具(放大镜、尺子、记录本)到校园劳动实践基地或花园,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如豌豆、向日葵)。  

   - **科学任务**:测量植物高度、记录叶片数量、描述颜色变化。  

   - **劳动任务**:为植物松土、浇水,体验劳动与观察的结合。  


2. **记录与提问**(20分钟)  

   - 学生根据框架表填写文字描述,绘制植物或昆虫简图。  

   - **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有什么问题想进一步探究?”(如“为什么叶子向阳面更绿?”)  


---


### **第三阶段:创作与完善(1课时)**  

**学科整合目标**:**“用艺术和科学结合的方式完成自然观察笔记。”**  


#### **活动设计**  

1. **美术指导**(15分钟)  

   - 教师示范如何用彩铅、水彩表现植物细节(如叶脉纹理、花瓣渐变)。  

   - 学生优化笔记中的绘图部分,添加色彩和标注。  


2. **语文与科学整合**(20分钟)  

   - **写作指导**:学习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述观察现象(如“豌豆的卷须像小手抓住竹竿”)。  

   - **科学延伸**: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光合作用原理),鼓励在笔记中添加“小知识栏”。  


3. **小组互评**(5分钟)  

   - 交换笔记,用“两星一愿”法评价(两个优点,一个改进建议)。  


---


### **第四阶段:展示与评价(1课时)**  

**目标**:**“分享成果,反思学习过程。”**  


#### **活动设计**  

1. **作品展示**(20分钟)  

   - 每组选出1份优秀笔记,张贴在教室“自然观察墙”上,学生轮流讲解创作思路。  

   - **跨学科展示**:  

     - 语文:朗诵笔记中的优美段落。  

     - 科学: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原理。  

     - 美术:介绍绘图设计的灵感。  


2. **评价与反思**(15分钟)  

   - **学生自评**:填写评价表(如“我的观察是否细致?我的描述是否生动?”)。  

   - **教师评价**:从科学性、艺术性、语言表达三方面评分,颁发“自然小侦探”“创意小画家”等奖项。  


3. **延伸活动**(5分钟)  

   - 鼓励学生将笔记带回家,持续观察同一对象并记录变化,形成“春季自然日记”。  


---


### **学科整合与课标对照**  

| **学科** | **课程标准对接** | **核心素养发展** |  

|----------|------------------|------------------|  

| **语文** | 第三学段“观察与表达” | 语言运用、审美创造 |  

| **科学** | 生命科学领域“生物与环境” | 科学探究、理性思维 |  

| **美术** |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 艺术表现、创意实践 |  

| **劳动教育** | “生产劳动”任务群 | 劳动观念、实践能力 |  


---


### **评价标准**  

| **维度**       | **评价指标**                          |  

|----------------|---------------------------------------|  

| **科学探究**   | 观察细致、数据准确、问题有探究价值    |  

| **语言表达**   | 描述生动、用词准确、修辞恰当          |  

| **艺术表现**   | 绘图清晰、色彩协调、标注明确          |  

| **实践能力**   | 参与劳动、团队合作、工具使用熟练      |  


---


### **资源准备**  

1. 工具:放大镜、尺子、彩铅、水彩、记录本。  

2. 场地:校园花园/劳动实践基地。  

3. 辅助材料:植物生长知识卡片、自然笔记范例。  


---


### **设计亮点**  

1. **跨学科深度整合**:将科学观察、语文写作、艺术创作与劳动实践无缝衔接。  

2. **真实情境学习**:结合校园园艺活动,让观察与劳动相辅相成。  

3. **核心素养导向**:通过“观察-提问-创作-分享”闭环,培养探究精神与综合能力。  


通过此方案,学生不仅能掌握自然观察笔记的创作方法,还能在春日校园中感受生命成长的魅力,真正实现“在自然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


课程列表

预备课程,了解自然观察的一些必要知识。

学习制作腊叶标本的方法。

亲手制作标本。

资源和工具

资源列表

Showing 1-2 of 2 items.
**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标本馆:藏着植物王国的秘密档案**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一个像“植物博物馆”一样的神秘地方,收藏着超过**800万份**植物标本!它就是位于法国巴黎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标本馆**(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图书馆”。今天,我们一起推开这扇植物王国的大门,看看里面藏着什么有趣的秘密吧! --- ### 一、植物标本馆像一本“会说话”的历史书 想象一下,如果每一株植物都能开口讲故事,这个标本馆就是它们的“大舞台”。这里的植物标本来自世界各地,有的已经有**200多岁了**!比如达尔文乘小猎犬号环球考察时带回的植物,还有探险家在热带雨林发现的奇特物种,都被精心保存在这里。 **有趣的数据:** 如果每天认识一种标本,你需要花**2万多年**才能看完所有藏品!标本馆的柜子连起来能绕足球场几十圈,甚至还有重达几十斤的巨型睡莲叶片标本哦! --- ### 二、植物标本是怎么“冻龄”的? 科学家们可不是随便把植物夹在书里哦!制作标本需要一套“魔法步骤”: 1. **采集“植物身份证”**:连根挖出植物,记录它的生长地点、日期和发现者。 2. **压平烘干**:把植物铺在吸水纸上,用重物压平,再放进烘干机去除水分。 3. **装订“永久档案”**:将干燥的植物粘贴在专用纸上,贴上标签,最后存入防虫防潮的柜子里。 这样一来,即使过了几百年,人们依然能通过标本研究植物的形态、DNA,甚至发现新物种! --- ### 三、标本馆是拯救植物的“超级英雄” 这些标本不仅是植物“化石”,更是保护地球的“钥匙”。比如: - **追踪气候变化**:科学家对比100年前的标本和现在的植物,发现有些花朵因气候变暖提前开放。 - **寻找灭绝植物**:通过标本的DNA,人们尝试复活已消失的物种。 - **帮助破案**:警察曾通过标本馆鉴定树叶,找到了犯罪嫌疑人车辆的行驶路线! --- ### 四、你也可以当“植物小侦探” 虽然不能亲自去巴黎的标本馆,但小朋友们可以试试这些玩法: 1. **自制家庭标本馆**:收集落叶或花朵,用书本压干后贴在笔记本上,记录发现地和日期。 2. **玩“植物连连看”**:对比同一地区不同季节的植物标本,观察它们的变化。 3. **线上探秘**:许多标本馆提供3D数字标本库,用电脑就能360°观察珍稀植物啦! --- ### 结语:每一片叶子都是地球的日记 植物标本馆就像一本地球的“绿色日记”,告诉我们自然的故事。也许未来,你们中的小探险家会在这里存入自己发现的植物,为地球留下更多秘密档案呢!下次在公园里捡到一片叶子时,别忘了——它可能正在等待一个科学家,或者一个好奇的你,来解开它的故事哦! **小思考:** 如果你能制作一份植物标本,你会选择哪种植物?为什么?

“一个人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涂墨然

评论 (0)

我们
2016-2025开动网